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和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
发布时间: 2022年6月1日
来源: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

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兼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理事和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生物多样性》主编和《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副主编,以及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刊物编委。近年主要开展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保护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包括在Science,PNAS,Science Advances, 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主编专著/学术论文集20多部。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科学顾问,参加了大多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报告题目: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报告摘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对于大会主办方的中国而言,这次会议既是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也是展示中国履约承诺和成果的平台。第15次缔约方大会非常重要,在第二阶段将总结和评估2011-2020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20个目标的实施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审议通过下一个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对于未来十年的保护框架的制定,中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要很好地总结中国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经验和案例,为其他缔约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和技术方法。过去主要是对受威胁物种和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的保护,虽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还远远不够。因此,还要重视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当生态系统修复后,野生动植物才能够逐渐恢复。 此外,实行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是非常重要的举措,被称为变革性改变。生物多样性之所以丧失,就是因为受到人类生产和消费带来的威胁,如果不对生产和消费加以控制,生物多样性会继续丧失。因此,新的保护理念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